發展現代農業,核心還是一個人的問題,因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。要保證糧食安全,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,“誰來種地”這個問題,已經很現實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,必須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,積極有效加以應對。
  這些年來,隨著工業化、城鎮化步伐的加快,農村勞動力,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多地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,這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規律,對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。但是,由於農村勞動力持續大量地向外轉移,農業生產出現了三個大的趨勢:農忙季節缺人手的問題越來越突出,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明顯,農業兼業化副業化越來越普遍,現在務農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婦女。
  務農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大一些是正常現象,國外很多發達國家也是如此。現在強調“誰來種地”的問題,不是因為地已經沒人種了,而是很少有青年農民願意扎根農村、從事農業。即使那些種田大戶戶主、合作社負責人,年輕人也不多。再過10年、20年,誰來種地?這並不是杞人憂天。同時,現在務農的老年人和婦女,大多數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能偏低,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不相適應。如果不加快培育職業農民,鼓勵和支持青壯年農民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就業,農業生產就難以持續穩定發展,農業現代化建設就難以加快推進,我們必須未雨綢繆,做長遠打算。
  留住年輕人搞農業,關鍵在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,讓農業經營有較高效益,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。我省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20.8%,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.3%,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工業的三分之一、服務業的五分之一,這是務農收入趕不上務工收入的重要原因。必須持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徹底充分轉移,將種地農民減少到最適合的程度,擴大生產經營規模,加大農業補貼力度,提高種糧務農收入。省有關部門測算,綜合考慮耕地資源稟賦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,我省農戶糧食家庭經營的最優規模為120畝左右。達到這樣的規模,農業經營戶就能達到城鎮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,農業也就有了吸引力,願意種地的青壯年就會多起來。當然,形成這樣的規模,是許多因素綜合決定的,不能硬推強來。
  解決好“誰來種地”的問題,要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。近年來,農村形成了一大批像專業大戶、家庭農場、合作組織、農業企業這樣的新型經營主體。要在農業補貼、貸款、配套設施用地上給予支持,引導他們在各自適合的領域各展所長、共同發展。通過招商引資,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是必要的,產前產後領域更要加大力度。但是農民自己能搞的,就應該讓農民自己搞,不能“老闆”來了,把“老鄉”給擠了。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,普通農戶自己承包經營土地仍將占大多數,該給他們的政策要給,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強化。一些地方探索的“土地托管”、“土地銀行”、“聯耕聯種”、“從種到收一條龍服務”等做法,很好地解決了一家一戶乾不了、乾不好、幹了不合算的事,值得總結推廣。  (原標題:從戰略層面解決好“誰來種地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q86wqhkc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